焦点访谈他们奔赴四面八方,只为让我们看到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讲好小康故事是媒体的责任、记者的使命。6月11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全国多家媒体近千名记者深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地,走进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普通家庭,讲述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记录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大媒体推出的系列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7月3日,《新闻联播》的一条新闻聚焦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星火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负责采编的徐丽莉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社会部记者,这次参加“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她选择了星火村进行拍摄。
徐丽莉说:“星火村全村90%的人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还有多亩水田,地快要撂荒了。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他们怎么奔小康?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这样的村庄。”
带着这些疑问,徐丽莉和同事们走进了星火村。星火村上世纪50年代通过发展集体农业曾经一度辉煌,但后来随着外出务工潮出现,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到外地打工,集体经济逐渐萎缩。年,村里留下的44户村民有22户是贫困户,家庭年收入不足元。在4天的采访拍摄过程中,很多见闻都是记者意想不到的。
徐丽莉说:“我之前以为帮扶更多,后来发现不管是村书记,还是乡书记,还是县里面、市里面的带动下,老百姓自己也在自立更生,他们也在想着怎么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说70多岁的老人,他能做什么呢?他房前屋后就种下小菜园,没事就到村里的民族食品厂去打打工,比如做做泡菜,做做打糕。种小菜卖给谁呢?也卖给食品厂,腌萝卜、腌白菜,还弄一些生态小菜卖给城里人。这些70岁老人的身上也洋溢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星火村脱贫分三步,第一步就是在年向县里申请光伏发电和秸秆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可以增收四千元;第二步就是成立民族食品加工厂,腌泡菜、做打糕,传承朝鲜族手艺,还增加了收入。第三步则是把村里亩水田流转,整体交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同时出资,利用朝鲜族文化元素开发旅游,村民占股55%分红。去年3月开工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已建成33栋民宿、平米垂钓园,还有花苗培育和果蔬采摘项目。基础设施建好了,但想发展光靠村上的老年人还是不行,还得有年轻人回来创业,这也是采访后徐丽莉会想起的一件事,她希望有机会再去星火村看看。
徐丽莉说:“星火村的崔书记跟我说,截止到现在只有一位回来创业的。他说他有的时候要一天打六七十个电话让他们回来。但是最近他告诉我,已经有30个人向他表态了要回来。这个我还是挺想知道最后结果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经济部记者赵曙光在这次采访中也有了很深的感悟。
赵曙光说:“特别打动我的一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真正正走到了乡亲们的心坎里,而且也确确实实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我们的故事里也讲到,他们大概20多年前就已经盖上了挺好看的砖瓦房,现在又盖新的非常漂亮的小洋楼,而且还是小姑娘自己设计的,弄得挺漂亮。当时就觉得这句话真的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记者们奔赴祖国四面八方,走进百姓火热生活,聚焦“人民眼中的小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柴华来到了河南驻马店的老旧小区,柴华说,在那里她看到幸福写在了每一位居民的脸上。
柴华说:“那个道路还是只能过一辆车,仍然不是很宽的路。它是老旧小区,但所有地面都是硬化好的,边上都有墙画,看上去非常干净。我采了一个阿姨,她是舞蹈队的领队,她说这两年越来越感觉到,社区教她们跳舞、唱歌,自发地组织好了。那个小区里就那么几片空地,每天排好了时间表,所有退休的人比如说上午8点钟舞蹈队在这儿活动,中午12点健身队或者是太极队在这儿活动,她那个精气神很不一样。”
这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分9路,深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进行深入采访,制作了一批鲜活的报道。
为了做好这次主题报道,各媒体都派出精兵强将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围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好小康故事。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7月2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乌苏里船歌新唱》,讲的就是少数民族赫哲族走向美好新生活的故事。
人民日报记者卞民德说:“大部分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非常满意的,首先收入大幅提升;第二个有充分的精神生活,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文学现在发展很好,村民都自己去传承这些东西。他们生活无忧了之后,就有很大的精力来做这些事;再有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
卞民德说,其实赫哲人是吃过苦头的,20多年前江水受到工业污染,再加上过度捕捞,渔业受到冲击。而如今赫哲人的发展眼光彻底改变了,转产的赫哲人迎来了新生活。
就像卞民德文章里写到的,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赫哲人家擦亮生态优势,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稳稳的幸福”。
新华社国内部编辑王曙晖说:“到最前沿去,到火热的生活里面去,很多的点都是之前报道过的,像十八洞村是一个老典型,那么怎么挖出新鲜的东西来,怎么找到更新的新闻点就是要做的。后来我们在确定新华全媒头条选题的时候,选择了四世同堂话小康,是十八洞村四代人来谈这个小康,那就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有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感受。”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开始以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在微博等新媒体上也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