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瓦蓝蓝,地上瓦不凡说瓦
天上瓦蓝蓝,地上瓦不凡——说瓦
文/阳哲
自搬进新居,又常年在外打工,对旧木楼疏于管理。旧书架上是"尘灰满面",蟑螂,苍蝇,蜘蛛丝,老鼠屎尿,土蜂巢在其上都有"蛛丝蚂迹"!用竹簟拦着的楼顶上的瓦片往下塌了个小洞,雨水浇灌在其上,"惨不忍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所有书籍,作业本,习题集,考试试卷,干的,湿的着实装满了两大蛇皮袋,后来被贱卖掉,书架因此被"瓦解"!心有不舍的我曾在书架上翻弄着,在一本薄薄的小学作文本上赫然写着: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当时,我哑然失笑,这样写到底贴不贴切?瓦是什么东东?也许大家并不陌生,玻璃瓦,硫璃瓦,石棉瓦,土瓦,大抵见过。古人所说的房无片瓦,瓦砾无存,应该就是专指土瓦的。
早先人们的住房不是盖杉树皮,茅草,就是盖土瓦!也因此有了瓦匠之称谓,它分为揀瓦匠和制瓦匠。揀瓦,制瓦都是技术活,揀瓦人如今还能见到,制瓦的人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销声匿迹了。
(1)揀(同检)瓦人的本事
表哥传承了姑父的手艺,年正月里被我请到家来为小木楼揀瓦(检漏)。为了不让从父亲手上分到的祖业失掉,原打算全部清理掉木楼顶上的土瓦,盖上石棉瓦的计划被取消,只在原有的土瓦上再加盖一部分土瓦。
小弟在正屋原址上建新房子时,还留下的一部分土瓦,可以无偿使用。儿子也帮忙挑瓦,选瓦,发现原来盖在老正屋上的瓦,明显比新瓦宽大很多,沟槽也比较深。我说,从老父亲至高祖之父(天祖)算起,这瓦至少有年的历史。是清朝道光年间,还是咸丰年间,甚至更早,无法确定。儿听说,这瓦是古董,表示要收藏几片。我说,你叔这里大部分瓦都是上了"年纪"的瓦,盖在木楼上,不是胜过收藏吗?遂打消了要收藏瓦的念头。
瓦源有了,就到山上砍竹子,用以在屋檐边沿,织竹篾条,以防瓦片下滑,真正的瓦匠活儿!我只帮忙用手电锯,锯些小木条,好让表哥加在两块弦皮之间,用以缩短两块弦皮(方言,木板,屋顶架在梁上既轻又薄的木板,供搭瓦用)之间的距离。表哥把竹尾巴上去掉叶子的细小竹枝扎成的小竹扫把,细细清理屋顶瓦面上,梁上,弦皮板上,厚重的又黑又脏的尘埃,以及青苔,落叶,等杂物,更惊异于古人的智慧:沒有铁钉,就用炕腊(薰黑)的老竹片,削成的竹钉子,钉在房梁和弦皮之间,牢固无比,不生锈也不风化!
揀(检)瓦是高空作业,必须胆大心细,脚踏实地:双脚分别踏在两根梁木上,没有定力是不行的!弦皮上,是千万不能踩的,薄薄的木板,受雨,受潮的侵蚀,受土瓦的重压而变形,难以承受人的重量,否则,会悬空而掉下来!一般人站在屋顶上面,从上往下看,晕乎乎的,一动也不敢动!而我只敢站在搭在屋檐边的木梯上,或者二楼房梁顶上,往上传递土瓦,表哥捡沟瓦,放搭瓦(盖瓦),直到在屋檐边缘作业,这就是揀瓦匠精湛的绝活!
(2)制瓦人的故事
制瓦匠的活更绝!他们怎样制瓦的,你或许不知道?就听我讲一讲制瓦人的故事吧。
小时候,在我们院子的一户人家里,原来就住着一个从外地来的瓦匠,专门制瓦。制瓦是绝活,也是苦活,没有五大三粗的身材,没有一身的好力气,是绝对不行的!
瓦匠制瓦的地方称作"瓦场里",小时候,也曾去瓦场里玩。被制瓦大叔给凶了回来,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怕小孩掉进又深又宽的制泥坏井里,二是怕小孩在井边沿落下土碴(土疙瘩)、石子弄脏了泥坯,三是怕小孩们弄坏了已制作好的泥瓦坯子,那就前功尽弃了。而我们,只好远远的望向制瓦大叔那里。
制瓦大叔用搭耙,锄头,精挑细取泥巴,去掉土瘩瘩,小石子,甩在早就预制的又深又大的坑里〈制泥坯井〉,时不时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把汗。再用锄头或草锄,把泥巴细细敲碎,来回翻动,提着木桶从小溪里取来水,用木制的泥瓢舀水,一遍又一遍的来回浇洒,让其"发泡“!
当制坏井的细泥巴极度吸水发泡,制瓦大叔开始下井"踩泥"。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制瓦大叔头戴草帽,腰捆长巾,手握锄头或木棒之类的东西,以保持身体平衡,挽着裤腿,赤着双脚,来来回回在坯井里踩泥。嘴里时不时地"哟嗬嗬——咳",或者唱一两句我们小孩不知名的山歌,嗓音之大,直震得小鸟在树上簌簌的飞走了。渴了,喝一喝水,咂一咂嘴巴;乏了,磕一袋老旱烟。直到中午午饭时,才歇歇脚,用大碗口瓷砵盛饭,或者盛上红薯,或者盛上土豆,南瓜。偶尔也给我们一个冒着热气的红薯或土豆解解谗,露出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来,我们围绕着他,看他吃中饭,听他讲故事,直到他下午开工时,我们这些小孩才走散(走回家)。
制瓦大叔整日整日地在踩泥,毛茸茸的大腿上满是黄色的泥巴,直到泥巴被踩得,像做面包一样柔软,光滑,才歇下来做第三号工序:制泥坯
在泥井旁边立起齐腰部的三角木架,木架上放着圆木盘,木刷子,泥(弹)弓,及制瓦的圆圆的模型,旁边放一水桶。在踩好的,形如“土馒头"的泥坯上,制瓦大叔左手用泥弓一划(一切),切下一片黄泥巴,右手托着泥巴,快速放到木盘上,摆弄制瓦模型,放入泥巴,使泥巴均匀,厚薄一致,取出模型,用木刷蘸点废弃的机油或柴油,不让模型沾泥。一个圆圆的立体圆环出现在你的面前,再用泥弓从中一划,就变成了两边半圆,将它们叠在一起,也就是两片泥瓦坯子,放在早已平整过的铺上塑料的瓦垛上,晒起来。在太阳底下,制瓦大叔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那娴熟的技术,劳累的身影,却是比泥腿子还泥腿子的人!
一井泥坯做完了,又得准备下一井泥坯,直到平整好的铺上塑料的瓦垛子上,堆满了泥瓦坯子,数垛泥瓦坯子够烧一整窑瓦时,才停歇下来。在太阳底下晒瓦,不时的翻翻晒晒,像守护十世婴儿一样守护着它们!遇到风吹雨淋的日子,慌里慌张的盖塑料,排水,打撑不让其倒塌,自己淋成了落汤鸡而浑然不觉!
闲下来的日子,一边晒泥坯,一边磨刀霍霍向山林进发,专砍栗柴,李子柴等坚硬杂木棍儿,成担成担地从山上挑回来,晾晒在瓦窑的周围。
说起烧瓦的窑,我曾进去过一次,从窑洞门口进去,黑黑的,高高的,只有从窑顶照进来的一丝亮光,吓得我头也不回的走了。烧瓦的窑,那么大(的工作量),应该是制瓦大叔请人帮忙挖的,绝不是一个人所为!
砍回来的柴晒干了,泥瓦坯儿也就干透了,自然就到了装窑的日子,制瓦大叔自己动手装窑,应当请人挑泥瓦坯子,挑到窑洞内。在满是干柴火的窑洞内,我猜是按八卦形式,由大(圈)到小(圈)、一层一层往上装,直至窑顶,当然会预留人走出的洞门口。数日的劳累,总算把窑装完。
在某个下午的黄昏,备齐三牲酒礼,香纸炮蜡。开始焚香点蜡(蜡),烧纸,拜过祖师,口中念念有词,刀斩雄鸡,鲜血淋漓围绕瓦窑一周,一轰炮响(当时应当是两三角钱的鞭炮,算是很阔绰的了),瓦窑开始点火。
望着窑内燃起的態熊大火,窑顶冒出深蓝色的青烟,制瓦大叔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一家老少的指望,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与否?全在这上面了!除去房租(那时也是意思一下,不收房租也有),生活能赚多少?师傅传授的技艺有没有到家,到出窑的日子,烧出的瓦是火(火红色)瓦,还是青(淡青色)瓦?火候有没有到位?决定卖瓦时的欢迎程度,然而,这也是制瓦大叔所担心的!不时地在窑顶端加水冷却,冷却一窑土瓦,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甚至更多!
也许,你要问,后来呢?后来,再也没见到过制瓦大叔!也许在家颐养天年,也许在外传道授业?只有现存的"瓦场"(名)知道!
一匹(片)瓦,在市面上,早几年,也就一毛多两毛,何况在那时,几分钱一匹而已!别小看一匹瓦,从选土,发泡,踩泥,制坯,晒瓦,砍柴,装窑,烧窑,冷却,出窑,(一年也烧不几窑)无一不凝聚着制瓦人的心血和汗水!
(3)瓦的陈年往事
人们自从有了瓦,就有了含"瓦"字的文字。
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骂,拎提甩褂;天天过问,无穷无尽!50后,60后,70后都是在家长们棍棒式教育下,走出来的人群,为人真诚,老实,一点儿也不调皮捣蛋。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源于后三国故事,蜀主刘备派诸葛亮联吴抗曹。周瑜以丑字嘲笑诸葛亮老婆,诸葛亮以乔字、反唇相讥周瑜的老婆,让周瑜下不来台,勃然大怒!还是鲁肃充当和事佬,同样和诗一首,"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都督,息怒,千万别坏了共同抗曹的大计!因此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瓦岗寨上走出来的隋唐英雄中,尉迟恭,秦叔宝,一个执戟,一个执剑,成了人们大门上的门神。只要有门,不论是否贴画谱,门神就会永远都在,护佑着每个幸福之家!
曾住在破瓦窑中的吕蒙正,"日乞僧食,夜宿寒窑","思衣不能暖其身,思食不能饱其饥"以至上人憎,下人厌;当上宰相,位列三公,进食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出则有虎将相随,入则有佳人临侧。"上人攀,下人羡"。将人们对贫穷,富贵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人生百态,在一篇《寒窑赋》里描写得淋漓尽致!破瓦窑中,有没有瓦罐,瓦盆无从知晓?如果吕蒙正不在瓦窑中住过,就写不出如此美文的!
瓦刺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继"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外族所俘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率军御骂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也先领导的瓦刺军队大败,结果被俘。真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瓦窑堡会议,年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召开的会议。它讨论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式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是遵议会议的延续和发展。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慷慨正义,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看多了,满嘴"八格牙路"的日本鬼子,在非正义战争中,吃了败仗,他们的将军因无能而战死,却非要说成"某某将军玉碎了“!死要面子往脸上贴金,有"曲终奏雅"之意!
"瓦斯爆炸",在过去私人开采的矿上时常发生。后来国家禁止私人采矿,很少有瓦斯爆咋,保证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牛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灯的功率以瓦计算,电站以千瓦(时)计算。
瓦(w)的电灯最耀眼。在经济贫困,乡村电能短缺时期(九十年代前),每月2元的电灯费〈也叫点零电),电灯功率不得超过25瓦,晚上9点以前必须熄灯!点零电的人家,大都没有电度表,当时大有人在!
古时人们"家无片瓦",屋顶也许都是盖茅草或树皮,当然是贫困的代名词。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现今人们的"家无片瓦",人们不是住洋房,就是住别墅,是富有的象征!即便不富有,也是对木房子进行改建,住进了水泥钢筋混凝土(砖)房,安乐呗?各村里什么户来着,政府帮他们修房子,不也是"家无片瓦"么?
(4)瓦的随缘喜事
二十几年前,姑父,母亲还健在。某日,姑父在我家揀瓦,母亲有事去镇上,中午不能赶回,做午饭这一重任落在我的肩上。我运用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边劈柴生火做饭,一边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烟雾弥漫把在灶屋顶上揀瓦的姑父,薰得"咳,咳…"比好几袋旱烟都有效力!当时揀瓦的工作己接近尾声,姑父干脆停下来坐在屋梁上歇息。透过太阳光往下看,(灶屋内忙活的)我的一举一动被姑父一览无余。生怕做不来午饭的我,吃午饭时,竟比平时要早一个多小时,这让姑父满心欢喜!并在姑父的极力撮合下(做媒),原本不相识的妻和我走到了一起!看来,我和妻是很有"瓦"缘的!
(5)增砖添瓦的大事
农村喜事多,乔迁,结婚,上寿,生孩子得去喝酒。生孩子得喝"三早酒",以前不是很理解,集体贺礼上得写上"xx夫妇弄璋之喜"或"xx夫妇弄瓦之喜"。原来生男孩——弄璋之喜,生女孩——弄瓦之喜!它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之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之女,载寝之地,载衣之锡,载弄之瓦"。瓦,原指纺车上的一个零件。弄瓦之喜,就是生了女孩。
除丁克家族(夫妻)外,人们无不含璋而待瓦,或有瓦而待璋,人生在世,有女有子承欢膝下,就是个"好"字。若子女多多,就是好上加好!如此,不枉在人世间走一遭!幸福感满满!
以前的传统看法,女儿是"屋上的瓦",是"泼出去的水,差出去的兵"。计划生育后,地位得到了提升,"生男生女一个样“。现如今网络上称,"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这比喻一出,那儿子是什么呢?有人说,儿子就是皮夹克,天热时,穿着太闷热;天冷时,又不能捂暖身子,只能装装门面。
不论是贴心的小棉袄,还是装门面的皮夹克,都得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于儿女身。弹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子女者能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就难能可贵了!
早前,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无论璋或瓦,计育标语上说,生一个娃,光荣!为社主义建设增砖添瓦,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开放二胎,三胎政策的今天,除丁克夫妇外,所有年轻的夫妇们,为国家人口建设,增璋(砖)添瓦,你们同样光荣!
唠叨完此篇,蓦然抬头,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作者简介:阳哲,隆回司门前镇兴明村人,打工为生,偶凑几个文字,不知道算不算文。
来源:高平峪罗洪人网作者阳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