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故障艺术,我开眼了原创

当电脑屏幕出现雪花噪点、图像发生扭曲,并伴随“滋滋——”响声时,你会怎么办?

一般人会敲打显示器,或重启电脑;走在“叛逆潮流”尖端的人,会脱口而出:

“酷啊!”

近年来,主要展现画面失灵效果的“故障艺术”,让年轻人沉迷不已,甚至演变成另一种高级感的表达方式——

用高分辨率手机拍照,再P上颜色失真的滤镜;

不说笑,这就是我平常最爱用的滤镜效果啊!/某P图软件宣传图

在难得行人稀少的街道、拍一段背景干净的Vlog,然后加入扭曲画面的特效;

一张铺满乱码的海报,往往被夸赞“更具现代艺术感”。

如果觉得这张海报好看,那么恭喜你,故障艺术才是你的本命!/当代戏剧双年展作品《乱码过失:后末日,少女,甚至,数字未来主义,深圳观念主义,就是说,地理,宴席,颜值担当,知识主权,酱~》

故障,以及背后的混乱、失序,这些让人不舒服的词,怎么忽然飞上了审美金字塔的顶端?

显示器失灵后,

我入了“故障”的坑

或许,恰恰是因为不舒服。

年,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Glenn)在执行太空任务期间,因信号图像传输出现错误,感到苦恼。

他用“画面短暂变形、破碎、颜色失真”描述这种现象,并第一次用“Glitch(小错误)”为它命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该存在的存在”,足见约翰和他所处时代的主流文化,对故障现象有多厌恶。

重要的资料传到一半,忽然“花屏”,正常人都会崩溃。/故障艺术短片《数字电视晚餐》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3年后,也就是年,故障现象的地位忽然从“人人喊打”,变为备受追捧;曾经那句充满嫌弃的描述语,也成为了故障艺术的基础特点。

那一年,韩裔美籍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Paik)将一块大磁铁放在电视机上,使显示屏上的图像受干扰、发生扭曲。看着那不受控地舞动、不构成规则形状的电流轨迹,现场围观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惊呼:

“这比规则图像酷多了!”

看惯了循规蹈矩的艺术,偶尔来点“捣乱的幺蛾子”,挺惊喜的。/白南准作品《磁铁电视》

从此,“故障”在艺术界拥有了姓名,就叫“Glitchart”——

与其说将错误捧为潮流,不如说单一主流文化正转向多元化。

故障艺术,和所谓的“正经艺术”背道而驰,它模糊了对和错,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乐趣,也恰恰就在这里。

随着时间推移,不再满足于单一失灵效果的年轻人,开始将“捣乱的双手”伸向符合传统美学的图像,强行插入错乱条纹、雪花噪点、像素颗粒、滤光片叠加等效果。

古典人物+故障滤镜,立刻变潮人。/P图网站ImageGlitcher截图

打个比方,一张房屋照片是正常图像,前期的故障艺术是整张图像扭曲,后期则只将屋顶扭曲处理、呈现半真实半虚拟的状态。

眼前之物似乎是真的,又不符合规律,弥漫着诡异气息。/意大利艺术家G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