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要学100以内加减法数学启蒙不是做运

有个妈妈在某个教育直播间问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我家孩子每天做作业的时候都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每天都需要我催着赶着才能勉强完成,有时候我就忍不住发火了,揍他一顿,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

老师问妈妈:你家孩子多大啊,都写什么作业呢?

妈妈说:我家孩子4岁,上小班。

老师一脸震惊,问妈妈:才4岁?哪来的作业?

妈妈说:就是数学、英语、拼音、识字这些啊,我想让他在小学之前掌握以内的加减法,我周围好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已经学会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又一个在“鸡娃”洪流中迷失方向的妈妈。

让小班孩子开始学习掌握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真是拔苗助长。

幼儿园阶段的数学启蒙不是做算术题

说到数学启蒙,幼小衔接,很多家长都会不由自主地设立这样的目标:首先让孩子学会数数,认识数字,其次是掰着指头、背口诀一般做算术题。

这样的启蒙过程是比较狭隘、枯燥的,背离了孩子数学认知的发展规律。

科学、有效的数学启蒙需要遵循两个指标:

1、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皮亚杰认为,2-7岁的孩子其思维认知发展处在前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运算这种遵循逻辑规则的心理操作,并且具有不可逆性,不能从心理上通过问题的各个步骤,再以相反方向回到出发点--------《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不能通过逻辑推理、抽象运算做出数学题的,所以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开始学习以内的加减法是非常不合理的目标。

目标不合理,家长容易生气焦虑,引导过程也很艰难,发火是在所难免,孩子则会陷入愧疚,否定自己,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真正的数学学习还未开始,孩子就已经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倘若是10以内的加减法,4岁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依然是要依赖具象的工具来理解,比如掰手指、用玩具做加减法。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聪明,只要我们的启蒙方法是合理科学的,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想引导孩子学习十以内的加法,2+3等于几,手边刚好放着几个积木,那就先拿2个积木,再拿3个积木,摆在孩子眼前,孩子数一数就知道2+3等于5了。

这个用实物运算的过程,不仅符合孩子“依赖具象”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教会孩子使用道具运算的能力,学会这个办法,孩子自己就能边玩边算。

2、教育部印发的指南

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数学认知是这样解释的:儿童早期数学认知的发展包含了儿童对数学、计算、空间/几何、测量和模式的认知能力,计算主要是对10以内的加减运算的理解。

从这个指南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关键点:

1)幼儿园孩子可以学算术题,但是学到10以内的加减法就可以了

2)幼儿园孩子的数学认知,不是只有学算术,还包括空间、几何、测量、模式等和数感有关系的培养内容

这才是幼儿园阶段数学启蒙的正确方向和目标,如果还有家长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是数数、加减法,那可真是给孩子在数学兴趣培养的路上挖了一个大坑。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同班大部分孩子都学习了50以内的加减法,我家孩子只会10以内的加减法,那不就跟不上了么?

我觉得大家可以在孩子大班的时候,打听一下上一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为自己孩子的幼小衔接做规划。

无论目标和计划是如何制定的,都不能脱离客观的发展规律和指南要求,万变不离宗。

那些高智商,早早展露数学天赋的孩子毕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大多数孩子都还是会在客观发展规律的轨道上前进的,那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

合理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才是幼儿园孩子数学启蒙才能事半功倍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整个阶段的数学认知要涵盖4大方面,我们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工作做足了,孩子的数学学习就不会太吃力。

1、从生活里、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数感、数学兴趣

先有生活再有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出现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数学启蒙不能脱离生活。

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也是需要从生活中、游戏中来培养起来的,比如,我们带孩子去买菜,让孩子挑3根胡萝卜、5个土豆、4个西红柿,孩子拿一个、数一个,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就逐渐掌握了。

你也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数数和拿东西这两个环节是各自独立的,对应不起来,嘴里数到2了,手里才拿着第1根胡萝卜。

只要我们掌握住“具体形象化是幼儿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一原则,我们就能发展出很多数学启蒙活动,比如:分蛋糕、拿凳子、摆筷子、分水果、认公交车、坐地铁等等。

2、引导孩子认知数、量及数量关系

和“量”有关的数学概念包括:大小、长短、粗细、轻重、高低、多少、容量、面积等属性的比较。

这些属性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愿意引导,处处都是启蒙机会,比如:

让孩子帮忙拿苹果的时候,本来我们会说“请帮我拿个苹果”,但是换成“请帮我拿一个大的苹果”,多了一个“大”的定语,就能促使孩子发生一次观察、对比和思考,盘子里的两个苹果,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拿两瓶矿泉水,把一瓶喝掉一半,让孩子观察哪一个的瓶子的水容量多,再用两只手分别拿着瓶子感受一下,哪一个瓶子重,哪一个瓶子轻。

出门遛弯,找找最高的树是哪一棵,最矮的树是哪一棵

捡两根粗细不同的棍子,比一比,哪个粗哪个细

洗澡的时候,给孩子放一些不同容量的杯子、瓶子,让他感受不同容器的容量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包括:认识几何形状的名称、特征、分类和简单的组合关系的理解、空间概念、方位、运动方向和空间表征。

形状和空间是几何数学的初级形态,这个部分的引导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来实现:

1)游戏

游戏是幼儿园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借助各种玩具获得的感知经验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

积木、黏土、涂鸦、拼图、折纸等益智类玩具,能够引导孩子认识形状。

出门走路,让孩子当导航,边说边导方向:前方直走左转、前方右转、前方上桥、前方下桥,在游戏里感知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

躲猫猫、钻洞洞这样的游戏,能让孩子感知到里外空间。

2)观察

形状无处不在,如果留心观察,我们就住在各种形状里,这个真实的、可以看到、触摸到的场景为孩子认知形状、感受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

和孩子一起找找,家里的长方形都有哪些?孩子会找到茶几、电视柜、门框、衣柜、镜子,再找找圆形有哪些呢?孩子会找到碗、盘子、墙纸上的一个圆圈。

这一圈观察下来,基础的平面形状都能掌握了,等到孩子中班了,再升级为立体形状,比如,找一找长方体有哪些,圆柱体有哪些。

在院子里遛弯的时候,脚下的地砖、旁边的高楼、甚至天上的云彩,都是形状的样子。

4、感知分类、排序及模式

皮亚杰认为,数学知识和分类、排序、模式等逻辑推理能力不可分割,且逻辑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分类、排序和模式,是让孩子能够观察比较,发现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也能体会一些东西是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的。

关于这部分的引导,我一直坚持在做,目前能看到的效果是:儿子的对规律的观察是有一定敏感度的,分类也做得不错,我的经验是:

1)使用蒙氏数学启蒙理念

在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数学启蒙的核心内容也包含了让孩子感知、体验分类、排序和模式,它的经典教具圆柱体插座、粉红塔、棕色梯、红棒就是这样的功能。

我儿子是从一岁半左右开始玩各种蒙氏教具,自然而然的就顺着教具指引的方向操作分类、排序、比如圆柱体插座教具的从粗到细逐级递减或递增,粉红塔的从大到小的逐级递减或递增,红棒的逐级变短或变长。

2)玩具、生活物品分类摆放

分类、排序是有一定模式和秩序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有秩序、有规律的范本,比如:

玩具的分类摆放,使用不同的整理箱、收纳袋,将不同的玩具分类收纳,积木和积木摆在一起,拼图和拼图摆在一起,虽然收拾起来很麻烦,但是对孩子数学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如何分类、如何排序。

收衣服的时候让孩子帮忙分类出爸爸的衣服、妈妈的衣服、自己的衣服,这也是分类培养。

以上就是整个幼儿园阶段,我们需要给孩子引导的数学启蒙内容,虽然包含了加减法算运算,但不全都是运算,更多的则是看起来和算术毫不相关的数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