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教育,就是懂得对孩子狠一点
来源:家长荟萃(jiazhanghuicui)
“狠”一点,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不禁有些泪目,也为新闻中那位母亲的做法点赞。
有位叫于玲的妈妈,女儿高雅先天失明,就读于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们上学都是由父母接送,但于玲不同,她让年仅11岁的女儿自己拄着盲杖走着去上学。
小高雅的上学路困难重重,盲道经常被车辆霸占,有的破损不堪,坑坑洼洼,水坑和石块到处都是,还要经过好几个路口,车流如织……
于玲也想像其他父母那样,每天牵着孩子送去学校,但她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陪在女儿身边,上天无情地关上了一扇窗,作为母亲,让女儿尽早独立,便是她最大的职责。
可于玲也担心孩子路上出事,于是她就悄悄地跟在旁边,每天米的路程、96级台阶,于玲就这样一直默默守护着,风雨无阻。
女儿过马路时,于玲会用身体替她挡车流;为了不被发觉,就算女儿遇到困难,走错了路,于玲也总是“冷眼旁观”,哪怕去找路人帮忙,也不会暴露自己。
于玲的这种方式,看似无情,实则是大爱,她非常明白女儿最缺什么。
在她的鼓励下,高雅不仅能够自己上下学,还参加了学校的许多公益课,从讲英语、弹钢琴到吹陶笛,后来她还捧回了全国语文朗读大赛的特等奖。
不得不说,于玲是一位非常富有远见的母亲,因为她懂得:许多时候不能一味惯着孩子,对孩子“狠”一点,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起来。
“狠”一点,孩子才能变得更强
都说为母则刚,没有哪位母亲愿意让孩子吃一丁点儿苦。可是,这个世界不会是一个大的温室,而是充满了惊涛骇浪,要想立足,就必须自己先强大。
来自湖北武汉的陈金枝就深知这一点,她儿子在1岁半的时候去打疫苗,结果发生意外,患上了脑脊髓膜炎,导致肌肉萎缩,左半身偏瘫。
陈金枝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债。儿子的病没能治好,医生建议给孩子多做康复训练,说不定能有好转。
为了能让儿子好起来,陈金枝会经常把儿子的右手绑起来,去刻意训练他的左手,她还每天带着儿子在公园做平板支撑。
看到这一幕,许多人开始指责陈金枝:“太狠心了,孩子现在还小,长大后就好了,你对他太严格了!”
面对这些指责,陈金枝没有反驳。儿子的情况她清楚,现在如果不让孩子吃苦去训练,以后长大了也不会好,甚至落下终身残疾,那时候后悔就晚了。
所以,她只能忍着不解与责备、忍着心疼,坚持让儿子每天练习,她说:“孩子不这么练就废了,现在让他哭就是为了让他长大不哭。”
古典著作《战国策》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狠心让孩子吃苦,是为了让他变强,能经受未来人生的风雨。这种富有远见的教育,何尝不值得去好好学习呢?
“狠”一点,才能让孩子成熟
现在经常会看到某些“熊孩子”惹事的报道。这个时候,许多父母都会说一句“原谅他吧,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句话如“免死金牌”一般有效,孩子虽然逃过了惩罚,但会让他觉得自己没有错,这给孩子的未来埋下了巨大隐患。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泰国的5岁小男孩有天突然不想上幼儿园,父母劝了很久,小男孩就是不去。
男孩的妈妈同意了,但没让男孩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而是带着他去捡垃圾,理由是:要么上学,要么工作。
他们沿着马路去捡塑料瓶和易拉罐,小男孩捡到的瓶子,妈妈会按废品站的价格买下来。
因为不用上学,小男孩刚开始特别兴奋,但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很快就觉得又累又渴,捡来的瓶子仅换到了两泰铢。
终于收工了,小男孩想坐公交车回去,但他妈妈说一张车票10泰铢,你的钱不够。过了会,他又问妈妈能否买根冰棍吃,又被否决了,因为钱还是不够。
小男孩难过极了,没想到辛苦一天换来的钱,不够坐公交,也买不到冰棒。最后他说:“妈妈,我好累,好热,我想去上学,我想回家。”
孩子满头大汗,疲惫不堪,想买冰棍吃而得不到,他的失落情形让这位泰国妈妈看到时,心里肯定也不好受,但她没有松口,因为她知道,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他才能成长。
这种“狠心”其实也教会孩子去思考:你怎样生活,完全由你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就要自己承担后果。
“狠”一点,能让孩子足够优秀
“90分到分的距离,远远大过0到90分的距离。”
达到标准不难,难的是出类拔萃,而这,便需要父母们足够“狠”。
著名钢琴家郎朗的爸爸便是如此一位“狠角色”。
7岁时,其他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郎朗每天就要练6小时琴,这是他当时的练琴表:
早上:5:45起床,练一小时琴,7:00上学。
中午:回家吃饭15分钟,练琴45分钟。
晚上:放学后练琴两小时,然后吃晚饭,晚饭后再练琴两小时,写作业。
如果是节假日,寒暑假,练习的时间则会加倍,从不间断。
在这样严苛的安排下,郎朗基本没有了什么业余生活。
有次郎朗跟着父母去舅妈家。晚饭后,郎朗正和几个弟弟们玩得开心,到了练琴的时间,爸爸就让郎朗去练琴。
当时舅妈家没有钢琴,爸爸就让他在地板上练习指法。于是,郎朗就独自一人敲起了地板。
后来一家人来到了北京,爸爸对他的要求更高,严寒酷暑,日复一日地练习,从来不让他有一丝松懈。
正是在父亲如此“狠”的要求下,郎朗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郎朗曾说:“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
其实,多数家庭教育的失败,都败在了“心软”上。孩子一说累了,烦了,父母就妥协了。特别是在学业上,本身它枯燥无聊,如果父母一切随着孩子来,那真的很难出成绩。
门捷列夫曾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唯有父母的“狠”,才能帮助孩子愈加地勤奋,冲破最后的阻挡,成为足够优秀的人,然后被人们称之为“天才”。
“狠”一点,是许孩子未来
生活好似一个大西瓜,有的人从中间开始吃,此后吃的每一口都越来越无味。但有的人从边上开始吃,此后吃的每一口都会越来越甜。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吃?
对孩子“狠”心的父母,就是教孩子从西瓜边上开始吃,先苦后甜,笑到最后,所以,你现在的“狠”,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更精良的未来。
当然,这种“狠”不是蛮干,不是打骂,而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以你更广阔的视野,给孩子指出方向,去设立必要的规则。
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你今天逼了孩子,明天他有了本事但是埋怨你当年太狠心。你今天没有逼孩子,明天他一事无成然后埋怨你当年没逼他。你想要哪个埋怨?”
所以,懂得如何对孩子“狠”一些,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家长荟萃,知音传媒集团旗下原创亲子故事平台,这里聚焦了观点最新锐目光最长远的家长,全世界的家长联动起来,共同解决家庭情感和育儿问题。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