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旗渠编剧郭亚平创作一部属于

资料图

“创作一部属于人民的作品”

——访电视剧《红旗渠》编剧郭亚平

安阳融媒记者张璐实习生史姝序

连绵起伏的太行山,纯朴可爱的父老乡亲。数万人在缺钱、缺粮、缺物资、缺技术的情况下,进入崇山峻岭的太行山中修建长达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解决了持续千年的用水难题……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感动之余,不得不佩服编剧笔下塑造的一群具有崇高人格魅力和伟大牺牲精神的红旗渠人。

近日,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红旗渠》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央视大戏由我市著名作家郭亚平担任编剧。10月25日,记者在市中商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见到了郭亚平,他向记者讲述了《红旗渠》剧本创作的故事。

郭亚平,年出生在安阳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小时候患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左腿落下残疾。然而,身体的残疾却让他铸就了比常人更坚强的意志。郭亚平从小就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从上小学开始,他就开始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这为他以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郭亚平爱写作、勤写作,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他担任编剧的《许东仓》《兵变》《滇西》等多部有影响的影视剧作品和大家见面。

年对于郭亚平是难忘的,这一年,他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创作了《红旗渠》电视剧本。说起创作《红旗渠》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郭亚平坦言:“这是一部让我激情澎湃的作品。剧本根据举世瞩目的‘引漳入林’工程改编,讲述当地百姓在干旱缺水的大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修建长达公里的红旗渠,彻底解决用水问题的故事。”

从年开始筹备编写《红旗渠》开始,郭亚平就成了林州的常客。为了创作《红旗渠》,他下乡上山,查阅大量资料,走访数百名群众,之后潜心创作两年之久,才有了现在的《红旗渠》。郭亚平在谈及创作这部电视剧剧本时感触颇深:“红旗渠是一段再也无法复制的历史,本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具象的体现,又是在我们河南,在我们安阳,作为一个本土的文学工作者,写好《红旗渠》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剧本创作近两年时间,中间几易其稿,就是为了再现当年林县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那种精神。”

关于红旗渠的作品很多,有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等,重新编剧《红旗渠》,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有更多新意?郭亚平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说:“我在创作时始终抓住一个主题,共产党员带领人民群众修建红旗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红旗渠》剧本的主线。还记得当时去北京向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领导汇报时,我在高速公路上看见横幅宣传牌:‘不忘初心’,一看这四个大字,我非常激动,这不是红旗渠精神最根本的东西吗?”

人物创作关乎一个剧本的成败。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郭亚平参考和查阅了大量资料,精雕细琢之后才刻画出了电视剧中活灵活现的人物群像,让观众通过影视剧更直观了解那段艰苦岁月。为了能够真实再现修建红旗渠时那段峥嵘岁月,郭亚平克服身体残疾困难,在妻子的帮助下,走遍了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的“脉络”。“在创作期间,我和我妻子先后十多次来到林州,专门找那些上年纪的人攀谈,递上一根烟,听他们说说当年修渠的事情。”郭亚平说,“从这些老乡口中,我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为更加真实地反映那个年代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剧本创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年的正月初三,郭亚平把家搬进了宾馆,开始创作《红旗渠》剧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妻子来送吃喝,他谢绝来访、闭门不出,全身心投入剧本创作。创作剧本时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经常是一抬头天已大亮。回忆当时的创作过程,郭亚平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动。“我认为作为一名编剧,如果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那更别说感动观众了。我无数次被剧中人物感动,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平复情绪。当写到动情之处,比如吴念祖牺牲、孙士厚被撤职等情节时,自己都控制不住号啕大哭。”郭亚平说,“经过四个多月的呕心沥血,我完成了剧本第一稿创作。”

电视剧《红旗渠》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据了解,这不是郭亚平第一次与央视合作,早在年,由郭亚平编写的《兵变》在央视八套播出,之后他编写的《滇西》也在央视播出。电视剧《红旗渠》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郭亚平说有三点原因,一是红旗渠在全国知名度比较高,二是这个题材很宏大、厚重,三是全国的观众现在比较喜欢这种正能量的作品。在结束采访时,郭亚平表示:“今后我将继续创造更多正能量的作品,创作一部部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品,让老百姓了解我们的历史,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